人物生平
歷史評價(jià)
《宋史》:“張憲等五人皆岳飛部將,為敵所畏,亦一時(shí)之杰也;然或以戰沒(méi),或以憤卒,而憲以不證飛獄冤死,悲夫!”
家庭成員
張憲有四子,一子名為張敵萬(wàn),其余三子名不詳·。
后世紀念
清嘉慶十六年(1811年),川北道道臺黎學(xué)錦在南津關(guān)豎立宋張烈文侯故里碑,又在錦屏山東麓的連峰樓左側,依山傍水,建成張烈文侯祠一座,右側立《張烈文侯祠碑序記》石碑二塊。文化大革命中,均被毀無(wú)遺。1985年重新修建了張憲祠,并塑了張憲高大威猛的遺像。 今張憲祠位于四川閬中市錦屏山,門(mén)前懸掛“佐岳王圖復興功臣同禍莫須有,祀強魂仰祠宇遺像傳神阿堵中”對聯(lián)一副。正殿對聯(lián)為:“佐少保力戰中原,果能痛飲黃龍,知公必在;共西湖同存廟貌,縱令深誅白鐵,遺恨難消?!币允箍菇痱攲⑶Ч艂黜?,烈文侯祠萬(wàn)世仰英。 張憲墓在仙姑山下東山巷口,今杭州市仁壽山公園內,距岳廟僅百步許。元杭州路總管夏思忠嘗立石標其處,歲久石斷伏榛莽忠,漫無(wú)可考。明正德十二年丁丑有布衣王天佑,偶得斷碑,識其故址,遂白于當道,重為封樹(shù),并立祠墓所,建坊通衢,以崇忠藎。閱歲滋久,重又傾圮,神道碑亦不存。同治十一年升用縣權仁和尉桐城吳廷康,請于大憲,再度修葺,并補立兩碑,以便稽考?,F墓尚完好,唯當年祠宇,久已片瓦不存,僅荒煙蔓草中尚有石坊一座,及唐皋創(chuàng )祠記穹碑一方,聊供人憑吊而已。 杭州傳說(shuō),秦檜因忌憚張憲,懼其冤魂復仇,因此將張憲遺體斬為七十二塊。當時(shí)人皆忿恨不平,咸欲誅檜以啖其肉,遂建七十二座資福廟,祭拜張憲與岳云。二將英靈不泯,里人祀之往往得福得利,遂以資福資利名祠。至孝宗時(shí)武穆冤白,追贈為鄂國武穆王,云為繼忠侯,憲為烈文侯,里人改額為忠烈二侯祠。查杭市資福資利等廟甚多,今僅存江干大資福廟,系宋景定二年所建張憲專(zhuān)祠,號天下都土地,廟貌宏偉,當時(shí)為全杭最。
藝術(shù)形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