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簡(jiǎn)介
北宋·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舉進(jìn)士第一名,登庚午科狀元及第,深得仁宗賞識,賜名拱壽,初官通判懷州,入值集賢院,知制誥。歷監察判官,修起居注慶歷元年。仁宗慶歷元年(1041年)為翰林學(xué)士,知審官院。慶歷二年(1042年)遼使者兩次來(lái)宋提出領(lǐng)土要求,遂據理力爭,直斥其非,使遼國未敢輕舉妄動(dòng)。 仁宗道:“非拱辰深練故實(shí),殆難答也?!边w御史中丞,進(jìn)言罷夏竦、貶滕宗諒,被仁宗采納。有人用鑄佛像名義迷惑眾人,京都之人趨之若鶩,宮廷竟也出錢(qián)資助。便奏陳此舉動(dòng)搖軍心,易引起民怨,仁宗遂下令禁止鑄像。仁宗在邇英閣供置《太玄經(jīng)》,沉迷占卜,拱辰功仁宗應垂意《六經(jīng)》,旁采史策。后因反對慶歷新政,抗疏論新法之害,借故劾逐王益柔、蘇舜欽以?xún)A范仲淹,為公議所薄。仁宗皇祐(1049-1051)初出知鄭州,徒澶、瀛、并三州?;实v四年(1052年)為學(xué)士承旨兼侍讀。仁宗嘉祐元年(1056年)再次拜三司使,出使契丹,受到非常之禮遇。后因事被彈劾,以端明殿學(xué)士出知永興軍,移知泰州、定州2州。英宗治平二年(1065年)知大名府。后兩任三司使,累拜御史中丞,數論事,頗強直。英宗治平四年(1067年)神宗繼位,遷太子少保。神宗熙寧元年(1068年)復以北院使召還。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時(shí),視其為異己,將其貶知應天府。熙寧四年(1071年)判河陽(yáng)。熙寧八年(1075年)回朝為中太一宮使。神宗元豐元年(1078年)轉南院使,賜金方團帶。接連上疏極言保甲法之弊端,言辭懇切。元豐八年(1085年)哲宗即位,加檢校太師,累武汝軍節度使,徙彰德軍節度使。生平事跡見(jiàn)《名臣碑傳琬琰集·下集二○·王懿恪公拱辰傳》、《宋史·卷三一八》等有傳。 北宋·神宗元豐八年(1085年)病卒于彰德軍節度使任上,終年73歲。朝廷追贈開(kāi)府儀同三司,謚懿恪。著(zhù)有《文集》70卷,今已散佚。
律詩(shī)選摘
軼事趣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