迮姓百家姓排名
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 時(shí)間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995 | 2018年 | 無(wú) | 2014年 | 無(wú) |
2013年 | 無(wú) | 2007年 | 無(wú) | 2006年 | 無(wú) |
1995年 | 無(wú) | 1987年 | 無(wú) | 1982年 | 無(wú) |
明朝 | 無(wú) | 元朝 | 無(wú) | 宋朝 | 無(wú) |
北宋 | 無(wú) |
迮姓起源
迮,普通話(huà)讀 zé,方言念 zá。外地人都說(shuō)沒(méi)聽(tīng)見(jiàn)過(guò)“迮”姓,《百家姓》上也沒(méi)有。一般字典上也沒(méi)有注釋為姓氏用字。吳江的蘆墟、莘塔一帶才有迮姓家族。
迮,以山名為氏,亦作窄、笮。風(fēng)俗通義:戰國時(shí)期,楚有笮倫。三國·吳志載,漢中有笮融,丹陽(yáng)人。另以族號為氏,據姓氏考略云:蜀有笮夷,其后入中原者,以笮為氏。通志氏族略謂:吳郡有此姓。姓氏考略云:迮氏望出隴西郡。
迮姓來(lái)自何處?有一種與《迮氏家乘》不同的說(shuō)法。同里陳去病 (1874 ~ 1933 年 ) 在《五石脂》( 第 304 頁(yè) ) 中說(shuō),元末農民大起義,群雄紛起,反對元蒙政府,元順帝逃往塞北,在中原的蒙古族達官貴人也四散逃跑。河南有一蒙古家族遷移到吳江,避居南莘塔村。為防備不測,只得放棄蒙古族姓氏,改用漢字“迮”姓。據說(shuō),他們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,早已熟悉漢文化。起先選擇“昨”字作姓,寓意“不忘昨天”。后來(lái)又覺(jué)得不妥,“昨”字易遭人猜疑。聯(lián)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,于是去掉“日”字,加走之底成“迮”字。而“迮”字本意逼迫、倉促,又有半個(gè)“昨”字。一個(gè)“迮”字隱含家族命運的幾重意義,最恰當不過(guò)了。
自元末明初至今 600 百年間,迮氏家族一直定居在莘塔、蘆墟一帶,少數后裔分居周莊、黎里等。史料記載的迮姓人物有:迮原霖,明洪武年翰林院編修。迮紹原,清初仗義安葬楊廷樞。迮云龍,居甘溪村池上,乾隆朝內閣中書(shū);其族兄迮灝有《淮南倡 ( 唱 ) 和集》行世。迮尚志曾是陸 燿的老師。迮朗,嘉慶朝鳳陽(yáng)府訓導。迮鶴壽,道光年以文名于鄉。
迮姓起源于戰國時(shí)期的楚國。楚懷王有一子名乍,楚國被秦國所滅后,他將乍字加走之底改姓“迮”??梢?jiàn)迮姓源于熊氏。而熊氏是帝顓頊的五代孫吳回(即祝融)的后代,也就是說(shuō)迮姓是黃帝的后裔。歷史上同源于楚國熊氏的姓氏還有屈,項,景等。迮姓族人在秦末積極投入了復國雪恨的反秦戰爭中。就是項羽所說(shuō)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中的一支。
山東境內,迮姓人居住在泰安、龍口等地。在全國范圍內,江蘇、沈陽(yáng)、新疆、安徽、上海、重慶等地均有迮姓分布。
一、迮zé
現行較罕見(jiàn)姓氏。今上海,遼寧之沈陽(yáng)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,湖北之監利,安徽之貴池,云南之邱北、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独m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,歸“入聲”部?!缎帐峡悸浴纷⒃疲骸凹凑?,亦即笮氏?!蓖鲭]西。一音zuò,亦為姓。明代有迮原霖,洪武仲翰林編修;又有迮宇,嘉興縣丞;清代有迮鶴壽。
二、迮
迮姓分布:上海、嘉定、遼寧沈陽(yáng)、安徽淮南、臺灣臺中、臺南、花蓮、臺北、北京、江蘇等地均有此姓。
迮姓起源:見(jiàn)《氏族博考》。與窄通,亦即笮。
迮姓名人:
迮春,明時(shí)高郵人,萬(wàn)歷中任山東文登縣丞。
郡望:隴西。
迮姓歷史名人
迮姓古代名人
迮原霖明朝,(生卒年代待考)明洪武年翰林院編修。(即迮士霖,天臺人,凌云翰《柘軒集》多有述及。據凌云翰詩(shī)意,迮士霖確系蒙古部族。陳去病所記,應是真實(shí)。)
迮云龍清朝,乾隆朝內閣中書(shū)。
迮姓姓氏源流
一、迮zé
現行較罕見(jiàn)姓氏。今上海,遼寧之沈陽(yáng),山西之太原、忻州,湖北之監利,安徽之貴池,云南之邱北、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漢族姓氏?!独m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載,歸“入聲”部?!缎帐峡悸浴纷⒃疲骸凹凑?,亦即笮氏?!蓖鲭]西。一音zuò,亦為姓。明代有迮原霖,洪武仲翰林編修;又有迮宇,嘉興縣丞;清代有迮鶴壽。
二、迮
迮姓分布:上海、嘉定、遼寧沈陽(yáng)、安徽淮南、臺灣臺中、臺南、花蓮、臺北、北京、江蘇等地均有此姓。
迮姓起源:見(jiàn)《氏族博考》。與窄通,亦即笮。
迮姓名人:
迮春,明時(shí)高郵人,萬(wàn)歷中任山東文登縣丞。
郡望:隴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