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跡
當時(shí),正是宋朝危亡之秋,炎午跟隨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,頗多建樹(shù),深受文丞相器重,本擬留軍重用,炎午因父死未葬,母又病危,是以辭謝而歸。
后,聞丞相兵敗被俘,炎午作生祭文以勵其死,既歷陳其有可死之義,又反復闡述古今所以死節之道,激昂憤發(fā),約千五百言,忠肝義膽,凜然如秋霜烈日。
及至文丞相英勇就義,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。不久宋亡,世移運改,因痛國家敗亡,改名炎午,終身不仕。
奉母至孝,三十年如一日。母歿,守墓三年,不再遠出。所著(zhù)有《吾汶稿》、《梅邊稿》。
明朝嘉靖年間,受祀大忠祠。
墓地
炎午死后,葬于洲湖鄉汶源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六石湖邊,墓高2米,寬7.5米,長(cháng)7米。
墓前緊臨六石湖,墓左右是曠野,丘陵起伏,墓后稍遠是高山。
整座墳墓及墓碑基本完好,墓碑上刻:“敕褒宋忠孝名賢梅邊王先生墓”。上款落銜是:“賜進(jìn)士第特進(jìn)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(shū)華蓋殿大學(xué)士,纂修《大明會(huì )典》總裁”。下款是:貴溪夏言頓首更題。
紀念
1983年,王炎午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。